生物質成型燃料產業亟需走向規模化,生物質顆粒燃料是經過木屑顆粒機、秸稈壓塊機等生物質成型設備壓制成型的。
“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根本在于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除傳統的水能外,新興的可再生能源中,一馬當先的是生物質能。”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元春如此形容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所具有的先天優越性。但近年來,生物質原材料收集困難、生物質綜合利用產業難成規模等因素制約著生物質能源難以真正做到“一馬當先”。

7月初,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示范項目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以生物質替代煤炭供熱,并要求“擬今明兩年在全國建設120個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示范項目”,以及“建立生物質原料收集運輸、成型燃料生產、生物質鍋爐建設和熱力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體系”。
作為對兩部委下達通知的回應,7月26日,由黑龍江省節能減排協會主辦,黑龍江省辰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 “黑龍江省秸稈收儲運和成型生產與熱力電力產業一體化研討會”召開。會議要核心解決的問題,直指生物質原材料收集難及產業體系缺失兩大瓶頸。
收儲運各環節難以形成一體化
根據《黑龍江統計年鑒2013》測算,黑龍江省生物質資源可利用量每年達到6500萬噸,但如此大的量仍然難以滿足生物質利用企業的需求,許多生物質發電廠都面臨著“吃不飽”的處境。究其原因,黑龍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介林告訴記者,原料收集是最大的瓶頸,尤其生物質資源的收、儲、運、加工、利用各個環節脫節,難以形成一體化。他講了一個案例,黑龍江省從國家申請到幾千萬元資金用于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結果下面申報上來的項目大多都是生物質壓塊,收儲運環節涉及的很少,“于是,我們下定決心要在收儲運方面整合合作社、農民、鄉政府和下游的加工企業,打造成一條龍,建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此,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秘書長侯建生表示,中國是生物質資源大國,生物質能源技術成熟,可以和農業現代化、綠色城市化、生態環保建設和發展循環經濟協同推進發展。研究探討生物質能源的收、儲、運、加工、利用,可以為生物質發電前的體系建立提供一個借鑒。
而環保部門考慮更多的則是秸稈禁燒的問題。主抓秸稈禁燒工作的黑龍江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北松說,目前黑龍江省的秸稈綜合利用很不充分,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雖然禁燒工作持續了很多年,但屢禁不止。現在他們換了一個思路。“我們逐漸認識到,秸稈禁燒的關鍵在引導秸稈綜合利用。
李北松向記者介紹,黑龍江省目前提出了建立秸稈禁燒示范區的構想。由一個獨立的商業體負責和農民、鄉政府簽訂條約,打包收、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該示范區從秸稈禁燒和秸稈利用的綜合性考慮出發,能符合各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如能調動農戶積極地將秸稈提供出來,既減少了秸稈燃燒造成的大氣污染,也能為農民增收,還可為用能企業建立一個及時、可靠的資源獲取渠道。
“秸稈收儲運和成型生產與熱力電力產業一體化的提出尚屬全國首個。”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專家賈振航評價說。
生物質成型燃料產量獲成倍提高
得到賈振航這位業內老專家肯定的,還有黑龍江省在技術創新和項目創新等方面可圈可點的表現。
拿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技術來說,“目前成型燃料生產工藝有顆粒機環模壓縮、平模壓縮、螺旋擠壓和活塞沖壓等,以上工藝成型好,但是顆粒機環模磨損較為嚴重,能耗高,生產率低,辰光能源公司改進了以上工藝,研發出生物質原料顆粒型煤造粒機,在成型機技術上又實現了一個創新。”對此,辰光能源公司董事長宋永春向記者介紹,該公司自主創新的生物質原料顆粒型煤造粒機,攻克了傳統成型機的技術瓶頸,實現了生產率的提高和能耗的降低。“以往成型技術能夠達到的產量是最高5噸/小時,經過創新后,成型燃料的產量每小時可以達到30噸。”可以說,其很好地解決了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過程中效率與成本這兩個關鍵的共性問題。
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技術的升級,有望為生物質成型燃料產業發展帶來積極作用。賈振航表示,截至2012年,我國成型燃料的產量達到了600萬噸。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產量要達到5000萬噸。
可以預見的是,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作為清潔燃料,可以作為天然氣、輕柴油的替代產品,有望在環保壓力的的地區,污染嚴重的地區,禁煤地區的中小型鍋爐、中小型工業窖爐上大量應用,從而實現成型燃料的“規模化”,并推動生物質綜合利用的大發展。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策的功能不能忽略,第一,要確保已經制定的優惠政策宣傳到位,真正落實到地方企業;第二,要讓政策更加接地氣,且有持續性。如果政策隨時變動,企業就難以消除后顧之憂,難免對產業的發展壯大造成不利影響。”在采訪中,來自黑龍江省一家生物質發電廠的人士如是說。
轉載請注明:河南省富通新能源秸稈壓塊機www.axspf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