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面臨著發展與環境的雙重壓力。經濟社會的發展以能源為重要動力,經濟越發展,能源消耗越多,尤其是化石燃料消費的增加。這就出現兩個突出問題擺在我們前面:一是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二是化石燃料的緊缺。我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隨著能源消耗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長,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消耗大國,能源形勢更加嚴峻。《2006年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指出,在全球能源消費構成中,化石能源占90%,核電、水電僅占10%。目前,中國消耗的主要能源是煤(占75%)和石油(占17%)。按目前技術水平和開采量計算,全球的石油可開采40年,煤炭可開采200年,天然氣約為60年,同時隨著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釋放了大量的多余能量和碳素,打破了自然界的能量和碳平衡,是造成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和酸雨等災難性后果的直接因素。1997年我國排放C02中85%是燃煤排放的,排放的S02中的90%是由燃煤排放,煙塵排放1744噸,其中73%是能源開發利用的排放。我國頒布的《防止大氣污染法》和簽訂的“京都議定書”都對我國城鎮直接燃煤問題提出了量的限制和技術改造要求。現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禁用小型燃煤鍋爐,所以研究開發可替代煤的清潔燃料勢在必行。生物質在能源利用過程中可實現C02零排放,給緩解能源緊缺和環境惡化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富通新能源生產銷售的
秸稈顆粒機,
秸稈壓塊機專業壓制農作物秸稈成型燃料,農作物秸稈成型燃料又稱為“秸稈煤”,秸稈煤是未來替代煤等化石能源最佳的選擇。

生物質能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02,將碳和能量固定下來,因此利用生物質能可以達到C02的零排放,緩解全球變暖的問題,同時可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達到可持續能源生產的目的。植物每年儲存的能量約相當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為能源的利用量還不到其總量的1%。生物質能可以分為兩類——傳統和現代生物質能,現代生物質能包括:(1)木質廢棄物(工業性的),(2)甘蔗渣(工業性的),(3)城市廢物,(4)生物燃料(包括沼氣和能源型作物);傳統生物質能包括:(1)家庭使用的薪柴和木炭,(2)稻草稻殼,(3)其他的植物性廢棄物,(4)動物的糞便。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據統計中國農作物秸稈產量達0.57Gt,主要包括玉米、小麥、水稻、大麥和油料等作物的秸稈,其中玉米秸稈153.43Mt,麥稈105.29Mt,稻稈178.91Mt,我國每年生產的農作物秸稈總量約占全世界秸稈總量的20-30%。在中國,農作物秸稈傳統上是農村生活燃料、牲畜飼料與有機肥料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高品位的商品能源己逐步進入農村,所以秸稈在農村生活用能中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下降,同時養殖業的規模化使農村的牲畜散養量下降,用作飼料的秸稈的量也大量減少,所以這造成了秸稈的嚴重過剩。又由于人們對農作物秸稈資源的認識不足,缺乏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的技術手段、設備等原因,使許多秸稈被堆放在田間、地頭,占用大量的耕地,尤其是秸稈的荒燒,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能源資源,還引起嚴重的煙霧污染,極大地影響空中和陸地交通,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人類的健康,現己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另一方面,根據我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至2010年,我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超過3000MW。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補貼政策支持生物質能技術的發展,加快了技術產業化步伐。以農業大省河南省為例,目前全省50MW以下的燃煤發電機組有近200臺,到2008年,國家明確規定這些燃煤小機組必須全部停止。若燃用秸稈,不僅可以繼續發電、供熱,而且每度電的收購價國家還補貼0.25元,市場背景廣闊。采用秸稈發電,無論從解決我國能源短缺問題還是從生態環境保護出發,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十分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