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成本日糧不是低檔料的術語,應理解為:使用這種飼料,動物有可能達到一定的生產性能,并滿足一定的營養需要,且飼料配方的原料成本價是最低的。不論飼料企業,還是養殖場-;抑或“飼料一養殖”一體化企業對最低成本日糧的要求是一致的,
秸稈顆粒機是養殖戶們壓制顆粒飼料不錯的選擇。所異:
飼料企業,提供的產品是大路貨,品種有限,僅可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普遍要求。
養殖企業,通常是中小型企業,它們對飼料的。要求是使用方便,價格便宜。
飼料一養殖聯合企業,追求高生產性能,不特別強調日糧的低成本,但要求產品的最佳效益,就飼料品種而言,它可以做到精確飼養,比如,仔豬:從斷奶到體重20 kg之間,可以生產出3—4種配合飼料,其后,體重每增加10 kg就可以換一種配方。在豬雞生產中,飼料占其總成本的85%以上,飼料對豬雞的生產性能、健康狀況、環境保護等起著重要的作用。降低成本的途徑如下:
1、精確設定待配日糧的營養水平
設計最低成本日糧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待配日糧的營養水平,其基本依據是飼養標準(中國)或營養需要(NRC)或當時、當地典型日糧的營養水平當量值。精確設定待配日糧的營養水平,使之盡量貼切動物的營養需求,把保險系數降低到臨界點,這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營養需要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進行配方設計時,都要加以考慮,尤其是品種類型、生產性能、飼料原料供應和飼養管理條件等。
飼料配方設計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營養需要的“理解和經驗”,它不是簡單的計算機運作。這種“理解和經驗”有時是很難準確量化的。比如,產蛋前期蛋重太小,后期蛋重太大、肉仔雞的營養代謝病等,很難完全通過飼料手段加以控制。實踐中,應特別注意觀測“動物對營養濃度變化的量化反應”,不斷積累這方面的資料。當然,除了要考慮上述內容以外,還要充分了解可供選擇飼料原料的種類及其相應的常規營養指標、生物學指標、價格等,以及市場對畜禽產品的一般或特殊性需求。
2、調動動物自身的采食量調節機制,配制低能量濃度日糧
動物自身內環境的穩恒性與其對外環境的適應性乃生物界在系統發育或個體發育中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奧秘。采食飼料是營養的穩恒調節機制之一,是動物應答外環境與內環境差別的一種本能,動物為能而食,為蛋白質一氨基酸而食,即是這一機制的典型反映,元素的回收利用,礦物質、脂肪的貯存和動用,酶和激素對物質和能量代謝的調節作用,都是動物為生存、生長而保證其內環境相對穩定性的需要。然而,這一調節作用是有限量的,當外環境超越了動物自身的適應能力時,動物會減緩生長以保護自我,進而導致代謝紊亂。
飼養實踐中采用的日糧營養總體稀釋或等比例稀釋,即是利用了上述調節能力,通常就代謝能而言,蛋雞不可低于2.5 Mcal/kg,肉雞不可以低于2.7 Mcal/kg。稀釋材料可以是營養性的,亦可以是非營養性的,但是它的使用不可對飼料的物理性能和營養平衡產生不良影響。
3、充分利用非常規飼料原料配制日糧(調整日糧類型)
非常規飼料原料的通病:可利用能低(ME,DE);氨基酸構成不平衡;消化利用率低;適口性差;普遍存在各種不同的抗營養因子;對飼料的加工調制有不良作用。
飼料顆粒機是壓制顆粒飼料很好的選擇。
3.1 以非常規能量飼料取代或部分取代玉米
以小麥取代玉米為例,小麥同玉米相比,小麥的蛋白質是玉米的1.8倍、賴氨酸是1.3倍、蛋氨酸是1.7倍、色氨酸是2.5倍。但其代謝能僅為玉米的95%,其主要原因是小麥含有較高的非淀粉多糖(即所謂NSP,由B一萄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纖維素,果膠和甘露糖等組成),單胃動物沒有分解NPS的內源消化酶。不僅其本身不能消化,其高粘稠性和持水性還阻礙了消化酶與養分的接觸,減緩了食糜的流速,進而降低了淀粉、蛋白、脂肪、礦物質、氨基酸、VD等的吸收,最終導致ME降低。NPS的這一特性還招致消化道有害微生物的滋生、環境的惡化、發病率增加,并影響肉雞的色素沉著,最終降低其生產性能。其解決辦法有二種:一是控制小麥用量在15%以下;二是代替玉米的1/2~2/3,但需添加以木聚糖酶和B一葡聚糖酶為主的酶制劑,添加效應受酶活和添加方法的影響,因為酶對溫度、pH值、貯存時間十分敏感。如行制粒,小麥的粉碎度不可過細,以免影響制粒效果;以粉料形式飼喂時,碾碎或壓片即可。小麥代替玉米時還應根據需要添加油脂、著色劑和足量的生物素。
3.2以非常規蛋白質飼料取代或部分取代豆粕
這其中應注意以下問題:其一,抗營養因子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的存在,采用多品種餅粕飼料的復合物或進行脫毒處理(見表1);其二,根據可消化氨基酸配制日糧,采用低蛋白日糧;其三,根據雜餅粕的營養特性進行日糧的整體平衡。
4、實行階段飼養方式
所謂階段飼養方式,是指將日糧中蛋白質、氨基酸,甚至鈣、磷等營養水平隨豬、雞日齡的增長而漸行降低的舉措。
4.1精確劃分飼養階段
多樣化的家禽市場,需要多樣化的家禽管理措施:應市場之需求,生長期可相差4~10周,小母雞和小公雞分別飼喂不同配方的飼料。相對靜止的營養需要推薦值,不適應動態的家禽生產/營養需要的劃分通常為:0~3,3~6,6~8周齡或0~2,2—6,6~8周齡,即開食料,生長料和肥育料,或者按幼雛料,開食料、生長料和肥育料劃分。
上個世紀的最后10年,在氨基酸的供給上有3項重大突破:
第一,采用了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如此,對飼料原料有了一個正確的氨基酸評價;
第二,推出了伊利諾斯理想蛋白質概念(IICP),即以賴氨酸為參照,確定其它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它適用于不同年齡跨度,不同性別,不同的環境,即使對未知環境亦能準確估測其所有氨基酸之需要量;
第三,肉仔雞按階段飼喂氨基酸的概念:研究發現更頻繁地按周調整日糧氨基酸水平,使肉仔雞保持最高生產性能的同時,通過提高/降低某階段日糧氨基酸水平,提高其經濟效益。
應用回歸方程可計算氨基酸需要量[Y=1.22-0.0095X*(3000/3200),X是階段的中間日齡,3000是待配日糧能量濃度,3200是給定日糧能量濃度,(ME/Kcal- kg)].圖1,即在氮校正代謝能水平為“3.2 Mcal/kg”時,依據回歸方程推算出來的小公雞氨基酸需要量(%),其模式圖為:
增重、F/G、胴體特性未見差異,階段飼養者氨基酸效率較高。
四個試驗結果的經濟分析(見表3):
結果可見:實行階段飼喂可支持最高生產性能,并提高飼料養分的利用效率、降低飼料生產成本。
4.2改變通用型濃縮料為階段飼養濃縮料
5、配制低蛋白日糧
5.1低蛋白日糧與飼料成本
在低蛋白日糧中,價格昂貴的蛋白質飼料減少,價格便宜的能量飼料增加。
假設日糧粗蛋白質水平降低1%,相當減少豆粕用量23 kg/噸(=10 kg/噸÷0.43),按常規價格計,直接成本降低50.6元/噸。
以單體賴氨酸、蛋氨酸和蘇氨酸為原料,補充降低1%粗蛋白質帶來的上述3種必需氨基酸的不足,按常規價格計需要28.9元/噸。
日糧蛋白質水平降低1%,飼料原料成本可降低21.7元/噸(=50.6-28.9)。
豆粕之空位充以能量飼料以后,從整體上提高了日糧的能量濃度,提高日糧能量濃度的生產效應是不可低估的。
5.1.1 其它必需氨基酸和賴氨酸的比例要達到理想蛋白的標準
所謂理想蛋白質,實質上是必需氨基酸之間的最佳平衡.或稱最佳配比。
5 .1.2單體氨基酸的供給是配制低蛋白質日糧的物資基礎
低蛋白日糧與高蛋白日糧相比,前者的限制氨基酸種類和限制程度較大。日糧限制性氨基酸的滿足程度制約低蛋白日糧蛋白質水平降低的程度。低蛋白質日糧的配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單體氨基酸的供給和價格的可接受性。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滿足需要以后,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很可能受工業氨基酸供給或成本限制而無法滿足動物對這種氨基酸的需要,此時,應以這種氨基酸的水平為基準,確定其它必需氨基酸在日糧中的水平。
5.1.3 雜粕型日糧的必需氨基酸水平,應以氨基酸回腸真消化率(豬)或氨基酸真消化率(雞)進行校正
現有的豬、雞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及理想蛋白質推薦值多以玉米一豆粕型日糧為基礎,總氨基酸為指標測得的。而僅有的、以可消化氨基酸為指標的需要量推薦值有待進一步研究推敲。為此,以總氨基酸為指標配制日糧時,建議對豆粕以外的雜餅(粕)的氨基酸含量,以其氨基酸真實消化率進行豆粕當量值校正。
6、精確確定日糧非植酸磷水平
6.1精確確定產蛋雞日糧非植酸磷水平
精確確定產蛋雞日糧非植酸磷水平,見表4。
6.2不同動物日糧應選用不同化學形態的磷酸鹽
市場上可以提供的磷酸鹽有:磷酸二氫鈣(MCP)、磷酸氫鈣(DCP)、磷酸一二鈣(MDCP)、磷酸三鈣(DFP)4種,不僅生物學效價不同,用于不同動物的效果亦不同。
公認,磷酸鹽中RBV最高的品種應是磷酸二氫鈣磷,但是,表中數據表明它的RBV要比磷酸氫鈣磷低10%--16%;最適用產蛋雞的磷酸鹽是磷酸氫鈣,而不是磷酸二氫鈣;粒狀磷酸氫鈣磷與粉狀者相比,RBV高5%,價格高4%,但前者粉塵比后者小。
所以產蛋雞料應選用粒狀磷酸氫鈣。
7、科學利用非營養性飼料添加劑
添加劑在配合飼料中的地位應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筆者根據添加劑在配合飼料中的作用,將其劃分為添加效應確切的,不確切的,無實際生產作用3種。
就筆者對添加劑的認識,認為營養性添加劑,抗病促生長添加劑,功能性酶制劑(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類)等是添加效應確切的。
市場上行銷的非營養性添加劑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概念性的或效應不確切的,理論上推理有效或研究結果有效而生產上無實際意義,
筆者以為配合飼料的核心組分是大宗飼料原料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及礦物質飼料而不是添加劑。添加劑屬于補充性質的東西,對大宗飼料原料來說是一種取長補短的作用,抑或起一些增效,保障作用。應避免濫用添加劑,添加劑的選用應注重理性思考。
7.1配制劑的選擇與高效利用
7.1.1使用酶制劑的必要性
仔豬、雛雞體內消化酶分泌不足;飼料成分被動物消化吸收的局限性。
飼料中的多糖又可分為營養性多糖和結構多糖。營養性多糖主要是淀粉和糖原,結構多糖在植物性飼料也指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植物細胞壁組成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半纖維素又包括p-葡萄糖、阿拉伯木聚糖、甘露寡糖等。禾谷籽實(如玉米、高梁、小麥和大麥等)是畜禽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非淀粉多糖含量也較高。豆類飼料原料中的非淀粉多糖主要是果膠和纖維素。非淀粉多糖在目前可以說是影響飼料有機物質消化利用的主要因素,其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在動物消化道增加食糜粘稠度,防礙能量、氨基酸等養分的利用,對單胃動物產生抗營養作用。非反芻動物體內不能分泌纖維素酶,b-葡聚萄糖酶、木聚糖酶、果膠酶等,纖維素,b一葡聚萄糖酶可水解p-葡聚糖,木聚糖酶可水解阿拉伯木聚糖。
7.1.2 酶制劑的功能
改善飼料利用率,提高畜禽生產性能,減輕環境污染。
在日糧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一方面可打破細胞壁中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等對養分的束縛,讓消化酶迅速充分地接觸飼料養分,使營養物質更好的被利用;另一方面,加快飼料養分消化吸收,減少后腸道食糜中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有效養分含量,因而腸道微生物增殖受到控制,有利于畜禽健康。
非淀粉多糖酶,可降低食糜和排泄物的粘度,在家禽可以改善蛋殼清潔度、避免墊料含水率過高和有害菌的大量增殖,改善禽舍環境。
添加植酸梅可降低排泄物中磷含量20%~50%,可提高氮的利用率。
7.1.3酶制劑的適,當選擇和高效使用
針對畜禽內源酶分泌不足,選擇使用消化酶;針對目標底物(日糧類型)選用酶制劑種類;根據目標底物含量確定酶制劑的適宜用量(植酸酶的最高添加量FTU/KG蛋雞、豬、肉雞分別為350、800、1100);確定酶制劑的營養改進值或營養當量對日糧配方進行優化(植酸酶的當量值FTU/lGnpp,產蛋雞、豬、肉雞非別為300、600、900);全面考慮日糧的營養平衡、商品屬性和經濟成本;適當的飼料加工工藝保障酶制劑的應用效果(70~90℃)。
用于小麥一豆粕型飼糧的酶應主要是木聚糖酶、果膠酶和纖維素酶,大麥一豆粕型飼糧的則主要是B一葡聚萄糖酶、果膠酶、木聚糖酶和纖維素酶。
基礎日糧植酸磷水平應在0.2%上下。
7.2植酸酶在配合飼料中的科學利用
作為評定飼料磷營養價值、表達動物對磷需要的指標一總磷在許多情況下是沒有意義的,看似足夠的磷卻能引發磷不足癥,為此,人們改用“非植酸磷”,總磷由植酸磷和非植酸磷構成,其真正的寓言是:植酸磷是單胃動物不可利用的磷,非植酸磷是動物可能利用的磷,亦有將非植酸磷(Non-phytate P)稱作可利用磷或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的,其實譯作“可能利用的磷”或“可能有效的磷”更為合適,NRC(家禽營養需要)的第九版干脆把具同等含義的Available phos-phorus改成“Non-phytate P”,這是不無道理的。
7.3植酸酶的簡單應用技術-以定量(g/噸)的特定植酸酶替代日糧中一定數量(kg/噸)的磷酸鹽
制作飼料配方時,使用磷酸鹽是解決動物磷營養不足的傳統方法,大多數豬禽飼料配方中,磷酸鹽的用量都在“10 kg/噸”左右,根據所用磷酸鹽的含磷量即可計算出提供0.1%非植酸磷(亦即“1g非植酸磷/1 kg完全配合料”,或“1kg非植酸磷/1噸完全配合飼料”)的磷酸鹽數量(kg/噸)。一定數量的磷酸鹽磷(0.1%)是可以通過添加特定商品植酸酶加以取代的,其取代步驟為:
確定植酸酶的磷當量值-選擇商品植酸酶一確定釋放0.1%非植酸磷需要添加的商品植酸酶數量(g/噸)一計算商品植酸酶取代磷酸鹽或骨粉的數量(kg/噸)一補充石粉調整鈣水平至原水平一增加能量飼料,補充“空位”比例,使完全配合飼料之比為100%。
商品磷酸鹽被植酸酶替代量(kg/噸)-100/商品磷酸鹽磷含量(%);
此外,還應根據被取代磷酸鹽的數量及其含鈣量,增加相應的石粉用量,以彌補植酸酶替代磷酸鹽后鈣不足的數量。為完全配合飼料中不同規格磷酸鹽被取代的數量,對于濃縮料及含磷預混料中磷酸鹽的被取代量應進行適當折算。
8、采用恰當的飼料加工技術
飼料加工技術包括粉碎、混合、膨化、顆粒機制粒后噴涂、熱處理等。
不同粒度石粉混合使用對產蛋雞蛋殼強度、蛋殼重、單位面積蛋殼重及脛骨灰份及鈣含量有良好的效果,其理想的混合比例為:75%6~8目、12.5%10~12目與12.5%50目石粉或75%8~10目、12.5%10-12目、12.5%50目。